今天这篇,俺先来介绍一下:全国各地对老胡的悼念活动。
★上门悼念
在老胡去世后的那段时间,每天都有几百人次(多的时候有上千人次)到老胡家里悼念。
在这些悼念的人里面,有一些人是受到了老胡的帮助,来表示感恩的(老胡当年主持“平反冤假错案”的工作,平反了不少人);更多的人是钦佩其人品和功绩,而上门悼念。在这些悼念的人里面,不乏老胡生前的政敌(也就是朝廷中的保守派)。上门悼念的这些保守派,虽然跟老胡的政见不同,但都承认老胡是正人君子,从来不在背后搞小动作。俺在前面的帖子里,介绍了老胡的人品很好,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。
顺便再说一下,老胡生前住在府右街路西的会计师胡同25号,是个四合院。那地方,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去,家门口也没有荷枪实弹的警卫。即使在老胡升任总书记期间,他也没有搬到红墙之内的中南海。他觉得,住到戒备森严的中南海里,会脱离群众。
大伙儿再对比一下当今皇上胡锦涛(绰号“胡面瘫”)——同样都姓胡,差距咋就这么大捏?
★北京高校的悼念
为了叙述方便,本节俺依据时间线来介绍。
◇4月15日
据《新闻背后的故事》一书记载,老胡逝世的消息,最早是在4月15日12点20分,由新华社向境外发布简讯;然后,中央电台在14点04分首次对国内播音。
在那天下午的15点多,就已经有北大学生开始在三角地(此“三角地”堪称中外闻名)贴出悼念的大字报(俺不禁感叹北大学生的响应速度)。到了下午16点多,三角地已经贴满大字报,其内容已经开始包含政治色彩。比如:
该走的不走,不该走的却走了(影射邓小平老不死,而胡耀邦却早逝)
除了北大,首都的其它几个知名高校(人民大学、清华大学、等),在15日下午或夜间,也陆续出现悼念老胡的大字报。
◇4月16日
到了4月16日,大部分北京高校都出现了相关的大字报。并且有很多大学生在围观,抄录。
除了校内的大字报,天.安.门.广.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(以下简称纪念碑)已开始出现零星的纪念活动。16日这天,有人在纪念碑上敬献了8个花圈,另外还有一些挽联。
但是,不知出于何种原因,公安人员在半夜把这些花圈、挽联都收走了。这个做法无疑让学生们很恼火。很多学生就想:你不让我们搞,我们非要搞。这也部分导致了第二天更大规模的学生到纪念碑搞悼念活动。
下图是北大学生发现花圈被收走之后,写的大字报。
◇4月17日
这一天,开始有大量的高校学生走出校园,去天.安.门.广.场悼念。除了刚才提到的,很多学生对官方悄悄收走花圈很不满,还有另一个原因:有一些大学的师生本来要在校内开追悼会,搞悼念活动。但是学校的领导对“八六学潮”心有余悸,不允许学生在校内搞(在校内搞,出了问题,校领导要负全责;在校外搞,出了问题,校领导的干系就小多了)。上述这两个原因,使得北京的悼念活动急剧升温。
下图是北大学校手挽手走出校门
当天,中央美院的学生制作了大幅遗像(不愧是学美术的)并放到了纪念碑上,成为纪念碑上最醒目的标志。截至当天傍晚时分,纪念碑上分别出现过如下署名的花圈:“清华大学化学系”、“北航部份学生”、“北大师生”、“北师大师生”、“中国社科院全体研究生”、“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敬挽”、“北京医科大学学生会”、“一个政法干部”。
到了晚上19点多,有2-3千人聚集在纪念碑附近;过了零点之后,依然有200-300人聚集不散。
当天晚上22点多,有北大学生制作了10米多长、2米多宽的长辐,上书"中国魂——部分北大校友暨师生敬挽"。一开始,只有少数学生拉着这个横幅在校内游行。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,很多人提议到广场上去。当队伍走出校园时,大约有千余人;步行途中,又有千余名人民大学学生及千余名清华大学学生加入。三千多人在凌晨4点30分左右,走到纪念碑,把条幅挂在纪念碑上。
除了广场上的悼念,校园内的大字报依然不断,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围观——围观者除了有本校学生,也有社会上的群众。
后面这几张,都是北大三角地的照片
◇4月18日
这一天,广场上聚集的人群又增加了不少。仔细对比18日和17日的照片,能看出广场上的人数明显增加。这天聚集的人群,据说有将近10万人。
送花圈和挽联的高校也是络绎不绝。
18日还发生一件事情——上万名大学生到人民大会堂门口静坐请愿——此事标志着学生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关于这事儿,俺在下一个帖子细说。
★其它城市的悼念
老胡刚一逝世,朝廷高层就隐隐感到一丝危机。4月15日当天,裆中央就要求首都及各大城市的公安部门、安全部门,要密切关注悼念的实时动态。所以,从那天开始,各地的公安部门、安全部门开始频繁地给朝廷高层发送“通报”。在《中国六四真相》(又名《天安门文件》)一书中,摘录了不少这样的通报。咱们可以从中了解各地高校在那几天的动态。
估计有同学会纳闷,《中国六四真相》的作者,为什么能拿到这些送交给朝廷高层的通报?因为此书的作者,据说也是朝廷高层人士,出于某种目的,把内部的机密材料流传出来。关于这本书的真实性,民间存在争议;天朝官方,对此书更矢口否认。不过俺个人觉得: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,少数涉及高层决策的内容,有可能被篡改过。在本系列后续博文中,俺还会多次引用此书的内容。为了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/可信,俺会尽量找不同的书籍,跟《天安门文件》一书进行交叉印证。
◇上海
四月十八日八时报告
十七日夜,上海分别有两支学生队伍上街悼念胡耀邦同志。一支是由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组成,晚十时许从复旦出发,至十一时左右,在同济大学内聚集了数千人。这个行动没有严密的组织,大部份学生是自发参加,而且“看热闹的”较多。十一时二十分左右,近千名学生从同济校门出来,举着“沉痛悼念胡耀邦同志”、“耀邦我们来了”、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等标语,到市政府、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,要求市政府领导接见,至今天凌晨四时许散去;
另一支由华东师范大学近千名学生组成,走出校门后去中国纺织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串连,没得到多大响应后,于今天凌晨三时悄然回校。这支队伍中有"悼胡公"、"沉痛悼念耀邦先生"等横幅,并携带两只花圈,一只花圈上的挽词较出格:“敢与鬼雄争曲直”。
◇天津
四月十七日晚间报告
悼念胡耀邦同志的活动从校园走向街头。今天晚上九时二十分,南开大学学生一千多人走出校门上街游行。他们一路高唱《国际歌》、《国歌》和《我们的队伍向太阳》等歌曲,高呼“打倒独裁”、“打倒专制”、“民主万岁”、“自由万岁”等口号。
南开大学学生走出校门后,向南奔向邻近的天津师范大学,途经八里台立交桥,一时造成交通堵塞。
十名左右外国青年人手持像机也在游行队伍中。师范大学校门紧闭,南开学生齐喊口号,一遍遍冲挤铁门,召唤师大学生参加游行。师大学生在校领导和老师劝导下,未出校响应。九时五十分,一队公安干警到现场维持秩序,校门前的学生和围观的群众发出一阵阵嘲笑的“嘘”声,到十一时左右,三五成群的学生走回南开大学。据了解,这次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,学生大多是自发参加,游行队伍中也没有其他身份者参与。
◇陕西
四月十八日十五时报告
从今天凌晨开始,西安部份高等院校的学生走向街头,将悼念活动由校园推向社会。
零时四十分,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机械学院二千多名学生,徒步自咸宁路向西入和平门,经大差市到东大街、钟楼,最后集中到新城广场。沿途,学生们喊着“沉痛悼念胡耀邦同志”等口号。
一时三十分,学生们进入位于新城广场北部的陕西省政府大楼,在大楼内继续呼喊口号。三时二十分开始,学生们分批返回学校,四时左右全部返回学校。
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左右,西北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约一千多学生,再次来到新城广场集会。在广场中心升国旗的旗杆上,献了一个花圈,并将花圈升至半空中。
十三时三十分至四十分,分别有两位学生站在旗杆底部约二米高的水泥墩上,发表悼念胡耀邦同志的演说。
十四时以后,几位学生拿着一个一面写着“募捐”字样的纸箱,募捐为胡耀邦同志买花圈。许多学生纷纷捐款。
十三时三十分左右,座落在西安市南郊的西北政法学院的四百名学生,也已走出校门到西安烈士陵园进行悼念活动。
据了解,至今尚未发现学生游行被人操纵,学生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,参加游行的学生没有被强迫拉来的。省委将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新动向。
◇湖南
四月十八日报告
连日来,湘潭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、国防科技大学、中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学生采取各种形式,深切悼念耀邦同志。
十六日晚十时三十分,湘潭大学出现二十四张标语挽联,至十八日下午已有三十六张。十七日晚十点左右,该校以哲学、历史、经济系为主的学生烧报纸、衣服等物品,围观的学生慢慢聚集到一千人左右。有人提议到市里去游行,许多学生手挽手、唱着《国际歌》走出校门。途中个别学生喊“打倒邓小平”、“邓小平下台”、“打倒封建专制主义”等口号,中间有六百多名学生陆续返回学校。
至凌晨二时许,三百多名学生到达湘潭市委、市政府,市政府派人作了工作后,然后派汽车将他们送回校。
十八日上午九时,湘潭大学校园内又出现了一些大小字报。这些大小字报的内容基本是围绕悼念胡耀邦同志的,但也有个别反动言行。
据统计,湖南师范大学出现了七幅标语挽联,中南工业大学有三张,国防科技大学也有三张,湘潭纺织专科学校有二十四张,湖南省干部经济管理学院还设了灵堂。
省委认为,少数学校虽然表面平静,但师生中有不少猜疑和不安的议论。有一种普遍的意见是,“五四”快到了,两件事应结合起来搞。因此,学生的悼念活动还在发展之中,可能在耀邦同志追悼大会时形成高潮。针对这一情况,省委已要求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工作,并要求安排力量日夜值班,密切注重局校动向。
看完上述这些通报,大伙儿不难发现,公安部和安全部作为朝廷的爪牙,不光办事效率高,还挺仔细的——连某某大学贴了多少大字报,都一张一张地数清楚。为党国卖命,看来也蛮辛苦哦。
(本文照片引自 六四档案 和 自由中国论坛)
回到本系列的目录
版权声明
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,作者皆保留版权。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,保持本文完整,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网址:2012/01/june-fourth-incident-11.html